克里斯·安德森在《演讲的力量》中比较随意地讲解了几种常用的结构,我整理后介绍如下:
第一种:你可以把演讲结构想象成一棵树。
安德森说,一棵树的中间有主干垂直向上,基上附有树枝,每条树枝代表着对主题的展开论述。这个适用于研究某个领域问题的专家,线性结构如下:
A. 前言——我正在研究的问题
B. 例子——说明这个问题是什么
C. 历史——以前有人试图解决这个问题的努力以及失败的例子
D. 建议——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案并用例子证明
E. 愿景——提出对未来的一个或多个设想作为结尾
第二种:你可以把演讲想象成一个环上串着多个盒子,每个盒子代表一件作品。
这各结构适用于画家、艺术家、发明家,逐一分享有统一主题的多件作品。
A. 前言——我要讲的主题是什么
B. 背景——我的主要经历
C. 作品——逐一分享每一个作品的故事、意义
D. 结尾——承诺、愿景、呼吁,等等
第三种:一种古老的准则。
TED演讲者肯·罗宾逊的演讲视频点击量最多,他说:”写文章有一个古老的准则,即要文章回答三个问题:什么?怎么样?怎么办?演讲与之有点类似。“他的大多数演讲都遵循以下简单的结构:
A. 前言——明确要讲的主题是什么
B. 背景——为什么这个问题很重要
C. 主要概念——我们该怎么办
D. 实践意义——为什么我们要这么做
E. 结论——预言这么做的好处
我要特别说明的是,肯·罗宾逊所讲的三个问题并不准确,第二个问题应该是“为什么”,那三个问题应该就是我反复强调的“元问题”:是什么、为什么、怎么办。
最后我想说,我们有一些底层逻辑结构是必须遵循的,也就是必须回答“是什么、为什么、怎么办”这三个元问题。但是,在不同的场合、讲不同的话题,表面的结构必须是灵活的,也就是要把三个元问题进行灵活、恰当、有意义的组合。